套用一句網絡流行語,2013年中國經濟穩中向好,家人里都知道嗎?20日國家統計局發佈了“成績單”:2013年全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為56.88萬億元,比上年增長7.7%。習慣了兩位數的高速增長,這個數字確實難以一些人帶來“普大喜奔”的感覺;而一些以“唱衰中國”為主業的經濟學家又鼓噪起來,認為中國2014年GDP增長率會向著7%繼續下跌。
      過得好不好,自己最清楚。國民經濟增長7.7%,高於預期目標0.2個百分點;全年CPI上漲2.6%,低於3.5%的物價調控目標,可謂恰到好處。另外,去年中國第三產業占比提高至46.1%,首次超過第二產業;中西部地區GDP占比44.4%,同比提高0.2個百分點。同年中國城鎮化率為53.73%,同比提高1.16個百分點。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同比名義增長12.4%。實現這些有質量的經濟增長,是在政府頂住巨大壓力,堅持不擴大赤字、既不放鬆也不收緊銀根的情況下取得的。
      正所謂“綱舉則目張”,這些數字不僅反映出中國經濟結構在不斷優化,而且證明政府創新宏觀調控方式,保持“經濟發展處在合理區間內”的科學判斷是正確的。穩增長是經濟運行的“下限”,防通脹是經濟運行的“上限”,目前經濟增速放緩正是我國政府“有意的”政策選擇。當然,決策層對經濟下行容忍度提高,主動調結構但不能危及經濟穩定。在沒有突破底線的時候,就要抓緊調結構、促改革。
      依靠這種既利當前又利長遠的經濟邏輯,去年國家出台了一系列調結構的政策措施。國務院調整了機構,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審批項目等事項;推動區域整體協調,向空間發展要效益;“營改增”試點全面推開,財稅體制改革推動產業結構調整;盤活財政資金存量,政府帶頭過“緊日子”;深化金融改革,放開銀行貸款利率管制;加快推進棚戶區改造、促進信息消費、扶持光伏產業……事實已證明,這一系列措施不僅有利於結構調整,更也有利於穩定經濟增長。
      更重要的是,十八大後,從“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到“改革是最大的紅利”,從“空談誤國,實幹興邦”到“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繫群眾的八項規定”,神州大地上,改革氣息早已撲面而來。對於大多數國人來說,也逐漸認識到只有加快調整經濟結構才能避免我國落入“中等收入陷阱”,而十八屆三中全會勾勒出的全面深化改革路線圖則已成為社會普遍共識。
      “在過去30年裡,中國從一個市場和企業精神被禁錮而貧困潦倒的國度,成功地轉型為一個市場開放、私企盛行的全球經濟重鎮。”已故經濟學家羅納德·科斯在《變革中國》一書中這樣描述中國所取得的經濟發展成就。從經濟高速增長的“第一季”,到轉型關鍵期的中國奇跡“第二季”,在新型城鎮化將釋放巨大消費和投資需求的背景下,通過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中國經濟仍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如今穩定的經濟形勢就為最大限度地化解改革阻力、降低改革風險、確保改革取得實效,創造了有利的契機。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雲卷雲舒。伴隨著“威脅論”和“唱衰論”,中國經濟從一條小船已變成一艘巨輪,轉舵確實不容易,但為了實現國強民富,航速慢一點,又何妨?(年巍)   (原標題:GDP增速7.7% 實現既定目標就是最有質量的增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u98yuis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